您正在浏览:主页 > 高手入门 > 【两会特写】两张照片三个变化
作者:雷霆之怒公益服 来源:http://www.edmi.com.cn 时间:2020-09-21 10:17
搬迁前,38岁的王华平和35岁的弟弟以及70多岁父母居住在距离公路12公里外的山窝窝里,家庭非常贫寒,靠低保度日,过着周而复始的白天盼黑夜,黑夜盼白天的无聊生活。因为贫穷,两弟兄到了30几岁都还是找不到对象。 两年来,举办基础教育学习、电工培训、厨师培训、计算机初级培训、美容美发、家政服务、岗前培训等活动共108期5682人次。社区居委会注册成立了“移民后续劳务服务公司”,成功推荐了3000多人在县内就业,帮助78户特殊人群纳入“环卫工”岗位。 人由“懒”变“勤”生活有了奔头 “贫困群众在生活变好的同时,人也由‘懒’变‘勤’了!”在罗应和的身边,就有活生生的例子。 “根据2018年1月家庭年收入入户排查显示,很多家庭3人以上就业的年收入在9万多元。1人就业户也有2.7万元以上,社区部分家庭有汽车120多辆。”一年多来,罗应和全县10个乡镇近5000名乡亲,亲身经历了易地扶贫搬迁的大变化,钱从“无”变“有”的转变。 “支部入户走访知道以上情况后,劝说王华平进入培训班,经过教育、培训,他的思想有了感悟,丢掉了过去只想当贫困户,伸手张口的惰性,学会了电工技能,被推荐到就近企业上班,现在他的存款已有3万余元。”春节前,罗应和询问王华平的打算,住上新房的王华平笑嘻嘻地告诉罗应和,他想努力工作再挣点钱买车娶媳妇。 家由“贫”变“富”一步住进新房子 罗应和在惠水县城的新家,一栋栋崭新的五层楼房错落有致地排列在宽敞的水泥路边,白色的外墙上“幸福楼”三个字格外惹眼 “当初我和很多群众一样,赶个乡场买点油盐,都要起早贪黑,翻山越岭步行十几里、几十里路。”提及曾经的生活,罗应和皱起眉头说,“谁不说自己的家乡好,可由于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深处大山的困境,导致很多群众生活十分困难,住房十分简陋,生计难以保障。” “以前是熬日子,现在生活有了奔头。”如今,在惠水县明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群众贫困群众主动脱贫意识越来越高,通过双手勤劳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越来越强,实现了人由“懒”变“勤”的转变。 多彩贵州网讯(两会前方报道组文/程曦熊莺吴迪金妮图/杨昌鼎)3月6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贵州省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惠水县江街道新民社区党支部书记罗应和展示了两张对比鲜明的照片,一张是罗应和曾经的家,大山里破旧的木瓦房;另一张则是他在惠水县城的新家,一栋栋崭新的五层楼房错落有致地排列在宽敞的水泥路边,,白色的外墙上“幸福楼”三个字格外惹眼。 搬迁后,罗应和和村民们一起开启了“一步住进新房子,快步过上好日子”的新生活,实现了家由“贫”变“富”的转变。 现在,2881名搬迁户在开发区就近企业务工,每人每月工资收入达到2000―3000元左右,户均年收入5万元左右。 搬迁前,罗应和生活的村子位于贵州省贫困程度最深的麻山、瑶山、月亮山“三山”地区,属于不通水、不通路、不通讯“三不通”地带。 2015年12月2日,贵州省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在惠水启动。2016年3月,作为惠水县第一批搬迁群众,罗应和与来自58个村寨的1109户4685个村民们一起,搬到了离惠水县城10公里的经济开发区,搬进了家具齐全的新家。 钱从“无”变“有”快步过上好日子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为了让搬出来的群众稳得住、能致富,惠水县江街道新民社区党支部开办了社区“新时代讲习所”,结合“移民夜校培训班”、“人生讲堂”等形式,加强移民思想教育和技能培训。 两张照片的背后,是罗应和及乡亲们越过越红火的日子。作为贵州160万搬迁移民群众的一员,罗应和说,异地扶贫搬迁后,他身边的村民们发生了三个明显变化。
<<上一篇:well8《村长打天下》抢占城池我为王 >>
<<下一篇: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重大税收违法失信案件信息公布办法》的公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