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浏览:主页 > 高手入门 > 研究生支教团跨越20年接力,在中国大地传播知识与智慧
作者:雷霆之怒公益服 来源:http://www.edmi.com.cn 时间:2018-10-04 20:10
孟天兰说:“20年后的今天,虽然,我们身处互联网时代,很多支教点中小学的物质条件已经和城市差不多,但他们那儿太缺老师了,而且孩子们,甚至孩子们父母的很多观念还偏于保守,他们觉得孩子们念完九年义务教育就够了,随便找个工作也能营生。我觉得我们的作用就在于告诉孩子们,你们的人生或许还有其他的可能性,我们尽自己所能带他们看看这种可能性,给他们增加人生的选择项,虽然选择权肯定还是在孩子们手里,但选项多了,我觉得他们的人生会更加丰富。启迪,这应该是支教最大的意义。”
20年前,首批研究生支教团成立
这是一群支教老师的故事,这是当代中国青年的热血与青春,他们用奉献诠释着支教的意义,也在基层实践中提升国情认知,磨炼意志品格。正是在这样的美好时代之下,政策的支持、政府的扶持、一批批有志青年的坚守付出,才能让贫瘠的土地结出希望之果,让更多山里的孩子绽放梦想。20年,从101人到18331人,个人的力量虽然微小,但源源不断的接力可以成就伟大。今晚21:10,江苏卫视《美好时代》敬请期待!
从新县走出的千千万万的有志青年,他们脚踏实地、吃苦耐劳,通过教育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帮助新县,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这些学子的成功,这些县城的发展,除了个人奋斗之外,更多是受益于时代的发展和国家的扶贫攻坚政策,也受益于像天兰一样优秀的学子。他们在最美好的年华,投身于志愿服务工作,用他们的青春朝气为中国西部教育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曾经的分散支教转变成了固定支教。早期的时候所有的老师一年换一个地方支教,后来考虑到学生受教育的延续性,团中央决定定点支教,例如孟天兰所在的吉大支教团从04年开始就固定帮扶新疆了,支教老师的风格开始统一,对孩子们来说也更加习惯;
这场爱的接力始于1998年,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共同组织发起,名为“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这是我国首次由政府组织的支教行为。这20年间,一届又一届的志愿者,带着火样的热情,投身扶贫支教事业,如散落的星辉一般,延续了20年的光亮。
在中国大地上,有一场跨越20年的接力。它覆盖了近300个县,有18331名志愿者参与,影响了乡村不计其数的孩子。
曾经的形单影只到如今的互相扶持。20年前的沈红梅,到西北时是一个人,而如今,孟天兰所在的支教小组有六个成员。不同分工,不同教学任务,生活上也可以互相扶持照应。
来自贵州财经大学的周晶和吉林大学的沈红梅是1998年,首届支教团的老师。周晶性格外向,喜欢挑战,不愿意安于现状,想要去经历不一样的生活;沈红梅热衷从事志愿活动,认为青春应该做有意义的事情。两个来自不同地方的年轻人,因为信念和信仰,聚到了一起,义无反顾得成为了团中央首批研究生支教队伍的一员。
曾经的闭塞内向到如今的开放连通。二十年前,生活在大山里的孩子们,因为交通的阻隔,信息的闭塞,难以与外界交流。但是如今,随着网络的通达,这些偏远地区的孩子,随时随地接收新鲜事物,他们和这个世界相连,再没有信息壁垒。
周晶去往了甘肃榆中的马坡中学支教。作为一个南方人,在西北的干燥环境中生活,不易程度可想而知。干燥、缺水、大量且单一的面食,都让周晶无法适应。缺乏电视信号、甚至缺乏收音信号,基本处于与外面世界隔绝的状态,也让在大城市生活惯的周晶倍觉孤单。去往河南新县高中支教的沈红梅,也面对着生活环境的巨大转变,缺乏暖气冬天特别寒冷的河南,让东北来的她经受不住。但即使面对如此艰苦的生活条件,周老师和沈老师也从来没有想过放弃。沈老师改变枯燥的英语教学模式,教孩子们英语歌,用快乐唱出来的方式,与外界沟通,与这个世界沟通;周老师除了正常的上课,还会在课余时跟学生们聊天、交流,了解他们内心不愿意表达出来的想法,BT版雷霆之怒,用心去和学生们沟通,鼓励彼此敞开心扉。
<<上一篇:专家研讨智慧灌溉水肥一体化 >>
<<下一篇:河南多景区迎来“人潮”模式 智慧旅游平台大显身手 >>